健康飲食防慢性病 立法不能等
《蘋果日報》黃青真/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名譽教授張仙平/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金惠民/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由於健保總支出年年增加,全民繳交的保費需要調漲。人口老化被認為是近年及未來健保總支出逐年遞增的主因。除了每過幾年就調高健保費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行方案,讓國人「健康老化」,到老還可以自在過日子,當志工,不但減輕健保醫療花費的增加幅度,還可以有所貢獻?健保醫療費用支出的前10大疾病,與國人10大死因,有許多重疊,例如: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臟疾病等。其中所謂「慢性疾病」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多數慢性疾病在「將老」或「老年期」發作或被診斷出來,而開始漫長的醫療照護。實現健康老化節省開支醫學研究指出,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自青中年期就開始在身體內悄悄醞釀,10年、20年或更久後終於撐不住,造成器官不可逆的損傷而發病。預防醫學的研究也證實慢性疾病在未病或醞釀期若早期預防介入,多數人是可以「逆轉」,不致於進入器官損傷,需要重大傷病醫療的窘境。而健康飲食、身體活動、避免菸、酒、檳榔及肥胖、三高等都是已知的「逆轉」方式。菸害防治、癌症早期篩檢等,為國人在每日生活及環境中最常見的預防醫學宣導。但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預防宣導,卻相對少見。最大關鍵實在於前者有《菸害防制法》(1997年實施)、《癌症防治法》(2003年)為依據,政府需依法行政。而「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的立法卻拖延了30多年,至今仍列於行政院待處理法案。即便朝野立委大多數支持,並分別提出了至少13個草案的正式提案,卻仍苦等行政院送來對案,以便成案進入立法程序。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的介入,對肥胖、代謝異常、三高及其相關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的預防等,已有諸多國內外研究文獻證實。例如:國內一項於榮民之家進行長達31個月的低鈉高鉀飲食介入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4成,且每人每年健保醫療支出平均少了1萬4913元。以全國心血管疾病人口約百萬人推估,每年可能節省上百億元的健保醫療支出。另一項老人調查研究發現,飲食品質較佳長者,其健保醫療費用大約為飲食品質較差者之7成左右。沒有人生來就知道怎樣吃才健康?「健康飲食」該如何於日常生活中實踐?營養與飲食健康的知識也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或三言兩語就可以完全概括傳達。全面性的「健康飲食」教育宣導,必須立基於即時的科學證據,經適當的設計,對各年齡族群分別進行。讓國人從小、從年輕時期,就養成健康飲食多活動的生活習慣;才能在充滿美食誘惑的生活環境中,懂得選擇調配、拒絕不健康的食品,間接促使業者研發製造更健康的產品。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的教育宣導,需接軌科學證據,轉譯成適用於各族群的政策、教材,並配合對象、場域、媒介等全面實施。因此需要充分的專業人才、人力與經費支持。衡諸過去數十年來的狀況,唯有早日完成「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的立法,規範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才能落實全民「預防」慢性疾病,實現「健康老化」、「節省健保醫療開支」的目標。